English

为了“哨塔下的孩子”

1998-07-29 来源:光明日报 许长志 田应新 张宝印 我有话说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学生都是来自边防、海防、草原等偏远艰苦地区驻军干部的子女。由于他们当中许多人从小生长在父亲执勤的哨塔下,人们称他们为“哨塔下的孩子”。

“六·一”儿童节前夕,笔者来到地处科尔沁草原的白城市,走进沈阳军区干部子女学校,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无愧是戍边干部子女的“摇篮”。建校12年来,先后有2000多名部队基层干部子女在这里就读初中、高中,在这里成人成才。

军区领导牵挂“哨塔下的孩子”

某团驻地在黑龙江源头的大山里,这里有一所村办“木克楞小学”,一名任教的战士把连队2名儿童和10名村里儿童组织起来带到了学校。学校最高的年级是4年级,且4个年级都挤在一个教室上课。团长的独生子兵兵,因无高年级学校可上,已连续在这所小学里上了3个年头的4年级……

“某守备师建师18年,干部子女无一人考入大中专学校”……

许多边防部队的基层干部吐露了自己的心声:“边防线长、海防线远、山沟沟偏,再多的苦咱能吃,最担心的就是子女上学难……”

这一情况很快摆到了沈阳军区首长办公会上,将军们的心颤动了。他们牵挂着边防基层干部的子女,惦记着在“马背小学”、“舢板小学”、“木克楞小学”上学的孩子们。1986年6月2日,军区联合办公会议作出决定,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省交界的白城市成立“沈阳军区干部子女学校”。

三尺讲台连着边防线

当第一批370多名哨塔下的孩子来到这所学校时,校领导和老师们张开了欢迎的臂膀。可入学摸底考试的结果又令人惊讶:初中入学考试中,语文、数学两科平均及格的学生只占百分之二十四。面对这一张张打满“××”的答卷,教师们流泪了。

1987年夏天,学校迎来了第一个暑假,老师组成了7个家访组分赴边防连队、海岛哨所和偏远艰苦地区的军营,累计行程2万多公里。

走进学生杜迁的家,班主任杨智慧看见自己的学生杜迁正坐在爸爸用炮弹箱做成的课桌前复习功课,心一酸,搂着小杜迁哭了,心愧自己不该因孩子们的考分低而责怪他们。就这样,老师们带着边防军人的期待回到了三尺讲台,“一切为了哨塔下的孩子”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大家表示要开齐每一门课程,抓好每一个班级,教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多年来,学校坚持在初一年级开设补习小学课程的班,教师们每次备课都要准备两到三套教案,目的是使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经过补课能跟上初中课程进度,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12年来,全校教职员工以“牺牲岂止在战场、奉献何须在边防”的饱满热情,教书育人,先后有18人被各级评为优秀教师。

走向收获的金秋

好大一个家,500多名“哨塔下的孩子”来自140多个团以上单位。在这个大家庭里,校长朱贵才熟记着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副校长王天恩关心着每个学生的饮食起居,副书记张东祥认真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他们3个人来自同一个艰苦地区的部队,都是穿军装的校领导。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李占英、刘成武及其他领导成员,虽然不是军人,也情系军队,都是孩子们的好“家长”。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标牌挂在学校的每个服务岗位上,也铭记在军区领导和每个教职工的心中。建校以来,军区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资为学校建起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教职工住宅楼,标准的300米8道次的环形跑道操场与足球场分设两侧,让学生们尽情地追逐嬉戏。校园绿化、美化,被沈阳军区评为园林式营院。学校建立了语音室、微机室、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着一流的学习条件。春华秋实,“哨塔下的孩子”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及格率、优秀率逐年提高。在全国全军科技小发明、生物百项和科幻绘画等评选活动中,这所学校有42项获奖。截止到1997年秋,在毕业的学生中,已有207名学生应征入伍,其中一半以上成为部队文体骨干和训练尖子;有204人考入和选送到地方大中专学校,2人考上了研究生,211人考入军队院校。学校先后收到来自偏远、艰苦地区部队的感谢信1800多封。

走进这军营一般规范、花园一样绚丽的校园,我们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愉悦的欢笑声,也听到了在这里茁壮成长起来的“哨塔下的孩子”朝气蓬勃地迈向新世纪的脚步声,是那样的清脆,坚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